一、基础系统标准化:品牌基因的刚性要素
基础系统是VI设计的“宪法”,包含不可变动的品牌核心视觉要素。
标志规范
最小应用尺寸:明确规定标志在不同介质(印刷品/数字屏幕)中的最小显示尺寸(如印刷不低于15mm,手机端不小于36px);
安全空间:设定标志与周边元素的最小间距(通常为标志高度的1/2);
禁用示例:严禁变形、拉伸、倾斜或添加特效(如投影/渐变)。
标准色系统
主辅色编码:主色不超过3种,精确标注CMYK、RGB、HEX、Pantone色号(如星巴克绿Pantone 3425C);
明度管理:制定色彩明度梯度规范,设置禁用色域范围;
背景适配:规定标志在纯色/图片背景下的使用规则,如深色背景需启用反白版本。
专用字体体系
中西文字体匹配:建立中英文标准字体对照表(如中文用方正兰亭黑,英文用Helvetica Neue);
字重应用场景:明确常规体、细体、粗体在标题/正文中的使用规范;
行距字距公式:设定字号与行距的比例(如1:1.5倍),字间距建议范围(-10~+20)。
二、应用系统标准化:全场景落地的执行细则
应用系统需覆盖品牌所有触点的视觉呈现,形成标准化操作手册。
办公事务系统
版式网格:统一信纸、名片、PPT模板的版心尺寸与边距(如A4纸版心210×297mm);
信息层级:规定企业名称、口号、联系信息的字号排序(如Logo高度=主文字号2倍);
印刷工艺:指定特种纸张、烫金/UV工艺的使用场景(如高管名片采用浮雕工艺)。
宣传推广系统
广告构图法则:制定Banner设计的视觉动线规范(如F型视觉路径);
图片风格库:建立品牌专属图片标准(如人物形象年龄区间、场景明亮度范围);
社交媒体模板:设计朋友圈海报、短视频封面等标准化模板库。
空间导视系统
材质选择标准:室内外标识牌优先使用亚克力/不锈钢等耐候材料;
视距公式:根据空间距离计算字体大小(如10米视距需≥150mm字号);
无障碍设计:符合WCAG 2.1标准,确保色弱人群可识别。
三、动态延展标准化:数字时代的弹性规则
在短视频、元宇宙等新媒介冲击下,VI标准需建立动态化适配机制。
响应式标志系统
多版本预置:设计横版、竖版、简版标志适应不同屏幕比例;
动态Logo规则:限定动画时长(2-3秒)、运动轨迹(如匀速缩放);
像素级适配:制定图标在iOS/Android不同分辨率下的导出标准。
数字色彩管理系统
暗黑模式适配:重新定义夜间模式下的色彩亮度值(如主色明度提升15%);
渐变控制轴:设置多色渐变的节点数量与过渡角度;
动态光效库:建立标准化光晕、流光粒子效果参数库。
四、执行保障标准化:让规范从图纸走向现实
80%的VI系统失效源于执行失控,需建立三重保障机制:
文件管理标准
版本控制:采用ISO 15489标准管理AI/PSD源文件迭代;
输出格式规范:印刷文件保存为PDF/X-4,屏幕文件导出WebP格式;
云端权限管理:设置设计素材库的访问与下载权限层级。
跨部门协作标准
供应商白名单:认证合格印刷厂/广告公司的色彩管理能力;
非设计人员指南:编写Word/PPT模板使用傻瓜教程;
违规预警机制:建立VI检查清单(20项关键指标)。
迭代更新标准
五年焕新周期:局部优化保持时代感,如字体微调、色彩明度升级;
AB测试流程:新方案需通过3个月用户认知度测试;
历史版本存档:保留历次改版资料构建品牌视觉演进史。
结语:标准化是品牌资产增值的基石
真正的VI标准体系,既要有钢铁般的核心规范,又需保持应对媒介变革的柔韧性。当企业将VI标准上升为组织纪律,品牌视觉便不再是简单的美学表达,而成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战略资产。那些坚持数十年如一日执行VI标准的企业(如可口可乐、IBM),最终收获的是跨越时代与文化鸿沟的品牌认知红利——这或许是对标准化价值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