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企业vi:建筑设计也要有温度 有时候要听听房子自己的意见

设计企业vi公司关注:近日,设计权力榜在北京颁奖,诸多获奖项目中既有日本设计师改造的北京大杂院,也有中国学者策展的城市设计档案展览。细细了解这两个项目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设计师、策展人关于城市与设计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届设计权力榜“无界”的主题:他们希望通过设计弥合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边界。

改造后的白塔寺大杂院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供图

在白塔寺大杂院改造的设计师青山周平和“城市精神:当代公共设计档案”展览的策展人吴学夫看来,设计都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息息相关。

青山周平接到了来自自己主持设计的白塔寺某大杂院改造工地的电话,赶忙赶到了施工现场:在大杂院改造施工的过程中,工人们挖出了几方很有年头、尺寸大小不一的条石,希望他来看看怎么处理。

如今,大杂院已经被改造成为兼具现代与北京胡同特色的民宿了,负责运营的董雪回忆,当时青山周平久久看着这些条石,最后选出来了三块。这三块被青山周平选出来的条石被当做民宿房间门口的踏脚石使用。作为民宿的运营人员,董雪当时没有意识到,青山周平是在与这些材料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与青山周平自己所说的在改造房屋的过程中,要“听这个房子自己的意见”类似。

白塔寺的大杂院不是青山周平在北京改造的第一个大杂院了,在北京生活的十三年间,他已经改造了多处胡同中的房屋、院落。他改造的第一间房子,就是自己曾在北京南锣鼓巷租住的平房。正是在胡同中的生活经历让青山周平对胡同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认知。

在青山周平的印象中,胡同的生活方式与其他住宅区、小区的生活方式是“反过来的”:普通住宅区的生活方式是居民有事情的时候外出,办完了事情就回家。胡同居民的生活方式则是没有事情的时候在房间外生活,有事的时候则回到房间里面——他对胡同街坊们在院子里刷牙、吃饭、抽烟、看电视的情景印象深刻。在青山周平看来,胡同居民的“家的范围”要远大于他们房产证上标注的面积,他们把“房子外面的范围当作自己的家”。

正是这些印象让青山周平意识到,胡同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很有“未来感”的生活方式。这种普遍存在于老城区中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边界模糊的生活方式其实很适合当下的年轻人。眼下,年轻人的住宅面积普遍不大,但如果像老城区生活这样,够充分利用公共空间进行生活,那么年轻人作为资产的房屋面积虽然小,但他们的生活空间将会扩大。

所以,尽管大杂院最终将会改造成具有一定私密性需求的民宿,青山周平仍然在大杂院的入口设计了一间不到20平米的咖啡厅,作为与外部环境联结的公共空间使用。住在民宿的客人可以在咖啡厅里唯一的一张大桌子上与其他住客一起吃早餐,而不是这里住客的人也可以来这里坐一坐、聊一聊。

董雪说,这里曾经来过躲雨的买菜阿姨,也有街坊家的小朋友来写作业,还会有住在胡同里的年轻人过来闲聊——这种模糊了个人空间边界的生活方式算得上对这个原本有八户人家生活于其间的大杂院的纪念。如今,虽然原来杂院中居民自建的房间拆除了,但是青山周平用这些砖在院子里搭建了一处具有景观价值的楼梯围墙。墙后面有一座旋梯,拾级而上,便是一方小小的屋顶平台,在这里可以看到邻居家的屋顶,可以看到相邻不远的白塔还有在天上盘旋的鸽子。青山周平很喜欢在屋顶上的感觉,他觉得这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北京。因为老城区里经常有猫于屋顶上“飞檐走壁”,青山周平也笑称这里可以看到“猫的北京”。

如今,这里开张营业已经快一年了,来住宿的客人中曾有一对被孩子带来的花甲夫妻,他们看着这间院落竟然生发出“有小时候的感觉”、“好像来过这里”的感受。这其实也是青山周平设计时的考虑之一:现代生活的变化很大,很多原本需要在实体空间进行的活动已经被整合到手机、互联网提供的虚拟空间里了,而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大多是可复制的工业品。但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它们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载体,给人带来怀旧的感受。

除此之外,小院还经常接待一些前来参观、学习如何对平房进行改造的街坊,甚至还有从南城过来的。可以说,青山周平设计改造的这间院落为周边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居民提供了改造院落的样本和标杆。通过对白塔寺院落改造过程的了解不难发现,影响到周围居民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正是青山周平的设计,而现代设计,正是解决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一剂良药。

“白塔寺大杂院的改造非常好地运用了现代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很多人把设计理解成美化和装饰,但当代设计其实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城市精神:当代公共设计档案”展览的策展人吴学夫这样说。在他看来,当代城市设计实际上是对城市的服务、机制、流程和系统的全方位考量与设计,其目的是为了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解决城市中的问题。对设计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在其中透射出人性的光辉,所以他和团队于2018年策划了“城市精神:当代公共设计档案”展览。

吴学夫介绍,展览关注的正是城市运转中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和生活感受的设计,例如作为公共空间的公园、作为公共标识的商店招牌、作为“城市家具”的公共设施(如盲道、公共卫生间等)……在3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公共设计项目中,正是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最能反映一座城市之精神的公共设计项目留给他的印象最深:

展览中展示了一个香港花园街排挡的项目档案。香港花园街那里的排档区有很多小商业主在此摆摊,贩卖货品。但这里曾于2010年12月、2011年11月两次发生火灾,隐患严重。之后,香港理工大学成立了一队由跨领域专家组成的小组,针对实际需求重新设计了排挡。新的排挡防火、美观,并且可以进行折叠。吴学夫认为,香港人在火灾之后不是驱赶摊贩,而是用系统的设计思维对民生设施进行优化改善,这些设计中映射出的博爱和善意令人印象深刻。

展览中展出的台北“小招牌制造所”项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台北,有一个叫水越设计的机构专门为小商铺进行招牌设计,通过对于店招的个性化设计,改善了城市的视觉观感,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单调景观。“这样的小招牌制造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包容的城市精神”,吴学夫说。

吴学夫心中的好设计,不仅能够对物理空间进行优化和改善,更能够让整个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展览中呈现的专门为流浪汉提供洗澡清洁服务的“洗澡巴士”项目就有这样的效果。“清洁身体可以给流浪汉带来生活的尊严,让他们恢复了自尊,从而阻止‘恶’的扩展。”

与此类似的还有泰国某开发商在城市中利用边角地块建造的不规则形状的足球场。该开发商在建设房地产项目之后,将一些不规则的地块进行修整,从而打造出了一个大致呈“L”型或“Z”型的不规则足球场,为经济条件欠佳的人们提供了锻炼和玩耍的空间。“这一设计也体现出了政府、企业与民众共同进行社会创新的合作关系”,吴学夫说。

吴学夫自己也曾带领学生在北京做过类似的社会创新设计方案,他们提出在一个“城中村”里利用废品给随迁儿童建造游乐设施,通过设计“示范店”帮助城中村里的摆摊商贩改善谋生的方式,同时制作垃圾分类积分卡,引导附近居民通过垃圾分类换取积分,而积分则可以在社区中的示范店兑换商品。

吴学夫说:“设计精神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运用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城市居民每时每刻都与城市发生着互动关系,而城市给民众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操作界面呢?好的城市就应该为生活于其中的居民提供一个友好的、人性化的交互界面。”

2017年,住建部公布了“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名单,吴学夫教授曾经带领学生去到名单中的城市进行公共设计调研,从“公园”、“养老院”、“公厕”以及“菜市场”四个维度进行考察,调研结果显示国内的公共设计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但在吴学夫看来,学术上对于先进设计案例的研究,对构建城市的人文精神以及提升公共设计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展览作为一场秀并不重要,但传播了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才是重要的。”采访最后,吴学夫这样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袁新雨

流程编辑:郭丹

立正设计——品牌形象构建专家

设计咨询:

0755-2104 5776


【相关服务】:
VI设计公司 企业logo设计 企业VI设计 标志设计公司 公司VI设计 公司标志设计 企业标志设计 设计公司logo 设计企业VI 设计企业logo 深圳logo设计 深圳vi设计 品牌形象设计 品牌vi设计 logo设计公司 深圳logo设计公司
sss
-立正设计专注深圳logo设计_深圳VI设计_企业标志设计_企业vi设计_公司标志设计

微信分享此文章

X 欢迎拨打立正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0755-21045776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QQ咨询